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青云湖的碧波上,波光粼粼的湖面如玉盘倾碧,倒映着青山绿树的剪影,游鱼荡起的涟漪将云影揉成细碎的金箔,成群的白鹭掠过水面,惊醒了沉睡的荷花——这幅生态画卷,是安丘市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安丘市锚定“工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目标,持之以恒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书写生态环境与美丽经济协同共生的时代答卷。
一是聚焦碧水蓝天,让污染防治攻坚转化为减污降碳协同攻坚。统筹“三水”治理,加强重点河流整治,落实冬春季、汛前、汛期重点时段水质保障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水源地专项整治,对牟山水库、入库河流及周边环境进行现场排查调研2000多公里,采集水样47份、土样14份,排查整改问题216处,完成整改207处。2个水环境污染防治重点支撑项目建成投产达效。2025年上半年,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指数5.21,潍坊8县市排名第2。
强化“四源”共治,完成VOCs综合治理项目14个,减少排放0.87吨。推动5家企业末端治理设施豁免,完成4家企业工艺改造,实施夏季错峰生产计划98家,臭氧污染防控措施覆盖124家企业,更换活性炭约32吨。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车2002台,拨付补贴资金614.7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70.3%;对全市21家重点废气排放、10家用车大户企业协商减排11次(共计99天),废气三项减少排放量65439.51kg、VOCs减少排放量781.53kg、车辆减少22776车辆。2025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27,同比改善4.5%,优良天数130天,同比增加17天,PM2.5平均浓度为37ug/m³,同比改善9.8%。
二是聚焦绿色蝶变,让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全域发展绿色动能。绿色,是安丘生态农业最鲜亮的底色。安丘市紧紧把握高水平生态环境和高品质农产品主动权,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目标,全力推进全域生态农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模式业态更优、绿色品牌更强、生态价值更高”的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目前,安丘拥有农产品出口企业190多家,大姜、圆葱、长葱实际出口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农产品出口量占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量的1/7,连续16年领跑全省。并已建成覆盖56种农作物的生态化管理体系,14种“土特产”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1400余家农场向生态化转型。
溢价,是安丘生态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安丘郚山镇合力牧场是国家级生态农场的标杆。牧场通过建立“畜-肥-菜”循环模式,推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滋养土地,实现了生态与效益双提升,年消纳畜禽粪污8000吨,仅果蔬产品年销售额就超过500万元。大盛镇逢润春农场的紫芦笋能卖到30元一斤,石堆镇文冠农场文冠果油每斤售价达200元,凌河汇海农场的生态西红柿以每斤25元的价格热销北京,景芝红缨谷的樱桃以每斤260元的价格征服高端市场。目前,安丘生态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年带动农民增收20多亿元。
吸金,是安丘生态环境最显著的优势。安丘市将生态资源串联成珠,织成“半小时旅游圈”,形成了六大特色业态协同发展的格局:景区联动型,以成熟景区带动周边配套;农业观光型,将农田景观转化为全链条体验;主题民宿型,依托古村风貌打造精品民宿;民俗文化型,通过节庆活化非遗;红色文化型,构建“红绿融合”研学体系;青年集聚型,打造潮流场景吸引年轻人。初步统计,“安丘天路”已带动沿线5000余人就业,每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年拉动消费5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三是聚焦生态赋能,让惠企定性政策转化为生态红利定量价值。拓展“微服务”,赋能绿色发展。创新项目许可机制,实施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许可模式,在环评编制阶段提前指导,对总量指标优先对接、优先保障、优先确认,打造项目落户“生态环境绿波带”。创新项目审批机制,实施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两评衔接”、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6种“环评瘦身”模式,实现材料减少70%、审批提速80%以上,为每家企业减少编制费用几千元至上万元。创新项目服务机制,实施“环保秘书”入企活动,推行“一项目一目录、一企业一秘书”服务模式,实现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服务。
提升“微治理”,助企行稳致远。转变监管思路,变“坐堂问诊”为“上门行医”,针对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创新推行“拼单式”危废转运处置模式,帮助每家小微企业可节省管理成本2000多元、危废转移成本3000多元,合计节省成本200多万元。转变监管角色,变执法人员为宣讲员,上门开展“释法解惑、助企发展”活动,把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向企业讲通、讲透,让企业做绿色发展“明白人”,防止因小失大。协助创建绩效引领性企业3家,仅在2024年,就因重污染天气过程不停限产反向创收获利8000余万元。
打造“微空间”,加码群众幸福。环境好不好,信访就是“晴雨表”。聚焦入企频繁和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创新“非现场”执法模式,强化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环保信用和“双随机”成果运用,实行差异化执法。明确20种首违不罚情形、3种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形,并对异常线索实行分级推送、差异执法,实现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提升60%以上,非现场执法比例超过40%,节省政企费用220多万元。全市诉求总量连续4年实现环比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