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民生快报 乡村振兴 民生论坛 基层传真 民生与法 民生与教育 民生与健康 民生与环境

民生快报

旗下栏目:

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青岛有解——“拼团”多快好省!| 危废“新”生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刘良伟  发布时间:2025-08-27
摘要:小微企业面对危废处理,可谓想说爱你不容易:产废量小,处置单位不愿收;长期贮存,安全风险高;收费门槛却不低,不足一吨,也按一吨结算量小价高处置难,成了卡住众多小微企业危废处置的一道难题。 然而,在山东省青岛市,这一问题以拼团模式来破冰。 走进

小微企业面对危废处理,可谓“想说爱你不容易”:产废量小,处置单位不愿收;长期贮存,安全风险高;收费门槛却不低,不足一吨,也按一吨结算——“量小价高处置难”,成了卡住众多小微企业危废处置的一道难题。

然而,在山东省青岛市,这一问题以“拼团”模式来破冰。

走进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青岛菲优特检测有限公司的环保负责人刘思雪正轻点屏幕,为一桶生产废液“上户口”。智能秤实时显示“5.2kg”,打印机“咔嗒”一声“吐”出二维码标签。贴标、确认、入库——全程不到5分钟。“以前光手写台账、录系统就得一小时,还总怕填错。现在连纸质记录本都下岗了!”她笑着拍了拍电子秤。

不远处,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的环保负责人韩景雯正扫码进行有机溶剂入库:“以前,危废台账厚得像电话簿,现在系统自动生成,兼职人员也能很快上手。”她不禁点了个赞,“太方便了!”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专业园区。园区管理方负责人王卫明告诉记者,这里入驻了18家小微企业,危废种类集中为900-047-49类实验室废液——含氰、氟、重金属的无机废液、有机溶剂等,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和反应性。

但在2023年7月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工作启动前,这些企业都被同一个难题困住。“企业年产危废量大多在1吨以下,‘量少’成了短板:企业自行找处置单位的话,不仅要付每吨5000元至7000元的高价,有时还得被动等待其他企业‘拼单’才能转运。最长的一次,有家企业的废液在实验室存了11个月。”王卫明说。

长时间堆存危废,让大家感到紧张。“怕挥发污染空气,怕渗漏渗进土壤,更怕不同成分的废液混放发生反应,天天提心吊胆。”刘思雪回忆说。

如今,园区情况大有不同。危废从“滞留”到“一键入库”,从堆存数月到月月清,从高价处置到成本大幅降低,背后发生了什么?

“四个统一”打通“任督二脉”

“小微企业的‘小麻烦’,实则是产业链的‘大堵点’。”王卫明一语道破要害。试点工作就是要“聚沙成塔”,构建“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

图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资料图片

首要是“统一账号管流程”——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唯一账号接入“青岛市危险废物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一负责18家企业的管理计划、产废入库、转移处置和申报登记。

“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以往18家企业都需要作为独立主体,自行与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签订协议,并在管理平台注册账号,完成危废年度管理计划申报。企业需自行对危废进行称重、记录,再登录平台登记种类和数量,完成入库,漏报、错报频发。”王卫明说。

王卫明指着信息平台说,如今这些事项由专业团队统一操作,数据准确率始终保持100%。

关键是“统一签约降成本”——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直接与有资质的处置单位、运输企业签约,企业告别“单打独斗”。

“以前处置方嫌危废量少不肯接,还要收预处置费。如今‘打包签约’,费用省了两三成,每吨成本降到4500元。”刘思雪说。

王卫明介绍道,园区内企业年产危废量从几百公斤到几吨不等,但很多处置单位的运输车辆载重为20吨至30吨,远超过单一企业的产废量,因此企业难以实现及时、经济的转运处置。园区将18家小微企业的分散危废需求整合为规模化订单,彻底扭转了“量小被拒”的被动局面。

创新在于“统一信息提效率”——

电子秤、智能标签打印机与微信小程序无缝衔接:“放上秤、选种类,重量与代码自动上传,标签实时打印,纸质台账成为历史。”刘思雪一边演示一边说,“以往每日需两人花1小时处理台账,现在一人15分钟就能搞定。”

底线是“统一处置控风险”——

平台实时监控企业库存,达量即转运。2024年,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累计处置危废50余吨、转运12次,实现月均一次,告别“一年等一回”的困境。 “以前想年中清一次,处置公司嫌少不来,危废长期堆积,隐患重重。”韩景雯说,“现在只需将危废送至暂存点,后续全程专人对接,省心又安全。”

据悉,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18家企业的危废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过去存在的“分类不清、标签不全、台账混乱”等问题基本消失。2024年,园区危废转移合规率、数据上传及时率均达100%,未发生一起环境安全事故,成为小微企业危废治理的“高新样本”。

一张危废治理“大网”正在铺开

站在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高楼俯瞰,一辆辆危废转运车正将贴有专属“身份证”(二维码)的危废桶井然有序地运出园区。这看似简单的物流背后,是一张从园区延伸至全域的“危废治理智能网”高效运转的缩影。

王卫明说道:“推动园区危废处置从‘各自为战’到‘统筹管理’,需要专业投入与长远眼光。目前,许多园区可能出于理念差异或成本考虑,并不愿意进行这样的人力配置。但我们园区选择将这项服务作为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重要配套,主动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我们并非希望通过这项服务直接盈利,而是将其视为优化营商环境、留住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最终实现‘以商招商’的目的,即通过服务好现有企业,依靠他们的口碑吸引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园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园区自身的竞争力,也从更大层面促进了区域的产业发展。”

在青岛市,这张“园区集中管理+全域覆盖服务”的危废治理网正越织越密,越铺越广。

在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以下简称青岛无废专班)工作人员的“作战图”上,蓝图清晰:园区内,联东U谷等新园区已铺开新模式,下一步将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更多危废处置单位入局;针对汽修行业这一危废产生量分散但总量可观的领域,高新区26家企业纳入统一管理后,废机油、废滤芯等危废的收集与转运告别“小散乱”;更广阔的全域覆盖试点也已启动,首批企业正尝到统一管理的甜头。

青岛无废专班的二级主任科员李员说:“这意味着危废治理网络突破了园区边界限制,真正实现了对辖区内中小企业的‘兜底式’保障,切实解决分散型小微企业的危废管理痛点问题。”

目前,加入高新区危废统一管理的企业合计81家,已覆盖辖区内产废10吨以下的企业数量的49.4%。

而青岛高新区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是青岛市全面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李员介绍说,这套由点及面、从园内到园外的“青岛方案”,不仅为辖区产业发展筑牢了环境安全底线,也为全市“无废城市”建设输出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新样本”。目前,青岛市也在深化小微企业收集管理试点工作,开展区域性、集团化统一管理和“网格化”延伸服务。

可见,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危废治理深刻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并持续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