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潮白河畔,碧波潋滟,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重要抓手,把生态治理的“政治体检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成绩单”。 为了推动破解历史顽疾,顺义区以督察整改为突破口,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水源地养殖污染治理等13项“老大难”问题“见底清零”。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把整改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区领导在专题调度会上强调。 2025年夏季,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发现某工业园区存在异味后,立即启动“监测+执法”联动机制。通过走航监测精准溯源,执法人员迅速行动,责令涉事企业立即停产整顿。在督察机制倒逼下,企业仅用10天就完成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并通过第三方检测验收,解决了困扰周边居民的环境问题。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督查把隐患提前‘揪出来’,让群众不再为环境污染所困扰。”顺义区生态环境局环境保护督查事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此外,顺义区创新建立“三提前一巩固”工作机制,推动环境治理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聚焦工业聚集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建筑工地、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区域,24个风险问题被纳入整改;二是建立“问题、责任、时限”三张清单,实行销号管理;三是推行“一问题一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通过“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和“三色预警”(绿灯销号、黄灯提示、红灯预警)动态管理机制,今年以来已开展现场督查160余次,通报问题75个,约谈责任单位14家,发出督办函26件。 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顺义区PM2.5平均浓度降至25.9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优水平。水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市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20年翻番,达到10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93.75%,位居北京市前列。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环保志愿者通过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到貉、红尾伯劳等珍稀物种,全区生物物种记录达1254种。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五年提升5.2个点,持续领跑非生态涵养区。 如今的顺义,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清水绿岸随处可见,鸟语花香重回生活,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改善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