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民生快报 乡村振兴 民生论坛 基层传真 民生与法 民生与教育 民生与健康 民生与环境

民生与环境

旗下栏目:

东营:盐碱地实现“绿色逆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志臣 宋喜群  发布时间:2025-11-17
摘要:近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碱耕地改造提升项目北宋片区的农田内,联合收割机正进行最后的秋收作业。种粮大户崔洪斌告诉记者:我们对收获的玉米及时脱水烘干,减损增效,预计本季亩产不会低于1000斤! 在另一侧的农田中,秋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工作人员对

近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碱耕地改造提升项目北宋片区的农田内,联合收割机正进行最后的秋收作业。种粮大户崔洪斌告诉记者:“我们对收获的玉米及时脱水烘干,减损增效,预计本季亩产不会低于1000斤!”

在另一侧的农田中,秋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工作人员对收获后的农田开展平整工作,为下一季作物种植做准备。利津曾是退海之地,这片典型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水旱灾害不足忧,勤劳一年能两收”的高产田。

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土壤盐渍化严重,全市有盐碱地约341万亩,其中,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东营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坚持“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效路径,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加速推动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东营市盐碱地治理的科研主战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构建了“节水、控盐、优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李玉义团队研发的盐碱地暗管优化设计智能高效排盐技术,比常规排盐方式效率提高70%;垄作滴灌水肥剂一体化精准控盐技术体系,比常规灌溉方式节水30%以上、节肥30%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种子是关键。

记者走进位于东营市河口区的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基地,400多亩大豆田处处金黄,大型收割机有序穿梭,精准完成收割脱粒,确保每一粒饱满豆粒尽数归仓。

近年来,河口区将种业创新作为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法宝,加大科研人才引进和高标准试验基地建设力度,积极与省内外院校院所合作,加快耐盐碱作物的选育研发和关键技术创新,将盐碱地丰收的种子“密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从“不毛之地”到“希望田野”,如今的东营,盐碱地上的“绿色逆袭”故事仍在书写。这片曾被盐渍化困扰的土地,正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成为守护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阵地。

 
 
责任编辑:齐敏

上一篇:从一组辩证法,看湖南治水之变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