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茅洲河洋涌大桥断面 十年砺剑,山河焕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作为重大制度创新,十年间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革。广东省深圳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格按照督察要求,交出了一份“整改任务100%按期完成”的优异答卷,在这座GDP突破3.5万亿元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仅守护了碧海蓝天,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为深圳建设美丽中国典范注入强大动力。 高位推进 压实党政同责的政治担当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强调:“要坚决抓好中央和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十年来,深圳始终将督察整改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 构建顶格推进机制。成立由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双挂帅的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高位统筹部署督察整改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夯实。市委领导班子、市政府党组将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纳入2025年度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动真碰硬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治。 创新责任传导体系。创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限清单,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4项整改任务分解为38条具体整改措施,明确20个市直部门、11个区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加强督察整改落实情况监督,深圳市政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落实情况监督性视察,推动整改从“纸面”落到“地面”。 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将督察整改要求纳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重点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评价重要依据。严格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截至目前,深圳市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36项任务、838宗案件全部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4项任务中6项已完成并申请验收销号,剩余8项均达时序进度要求,将于2025年全面完成。 技术创新 推动督察整改的数智转型 “距离海岸线约0.09千米,疑似有新增建筑垃圾。”0.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传来影像数据。据悉,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借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问题的技术手段,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提前发现深圳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自查自纠。 据悉,借助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对市域范围内所有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自动检测,采取技术人员分析研判和现场抽查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线索属性进行定性,确定是否纳入整治清单。 在督察问题整改方面,利用0.5米分辨率或无人遥感影像,对照整改目标和措施等监测整改完成情况,开展现场核实,动态研判整改过程中是否出现生态问题及潜在环境风险隐患,严格防范虚假整改和整改“一刀切”行为。 在发现生态问题线索方面,主要围绕城市固废、滨海岸线和重点保护区域实施动态监测,研判地表变化图斑的问题类型,及时发现早期问题线索。 据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介绍,相比传统人机交互的模式,融合遥感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将生态问题线索识别效率提升3倍—5倍,大大提高了发现生态问题线索的时效性。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仿佛是给这座城市装上了生态“CT”,可以对城市生态进行全面扫描,及时发现问题。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在深圳的应用已初显成效,对跟踪发现的问题已全部进行现场核实,并督促整改,深圳督察整改工作正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迈进。
深圳市龙岗能源生态园全景 问题导向 破解沉疴顽疾的治理难题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一招,而问题整改则是补齐短板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深圳市聚焦各类专项任务和重点关注问题,边查边改,问题整改见底见效。 固体废物处置“力补短板”。一方面,生活垃圾“全量处置”: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超4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3.2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100%,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最高可达2万吨/日,实现全量焚烧、零填埋。另一方面,建筑废弃物治理“破局立制”:制定实施建筑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和《深圳市建筑废弃物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计划于今年底和2027年分别建成积谷田二期等4座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和7座施工装修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 水环境治理“长制久清”。以“提质攻坚行动+河湖水生态科技管控+动态整治水质异常排口+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手段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全市地表水国考及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河流优良水体长度占比达82.8%,观澜河、坪山河入选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大亚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大鹏湾美丽海湾建设经验获联合国推广,茅洲河整治入选生态环境部“督察成效”正面典型案例,被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噪声治理“向‘宁’致‘静’”。实施城市噪声治理评估国家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将噪声纳入法定图则审批环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象。同时,开展交通噪声污染严重路段一路一策治理,针对施工噪声和广场舞噪声治理,分别安装远程喊停设备和定向音响设备。2024年,民生诉求平台施工噪声信访量同比下降18.8%,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提升至96.2%。 在严格落实督察要求,开展问题整改的同时,深圳市坚决整治形式主义,以“清单化调度、高效化调研、现场谈现场散”等方法,为基层减负,彰显“深圳温度”。 绿色赋能 激活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倒逼深圳走出了一条“环境治理—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新路子。 空气质量领跑超大城市。今年1月—8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达标率为95.5%,PM2.5浓度降至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居国内超大城市前茅。“双碳”改革全国示范。一方面,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08亿吨,成交额24.75亿元,碳市场配额年度流转率居全国试点前列。另一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降碳贷”,率先发行碳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推出气候融资项目293个,实际融资金额294亿元,深圳市气候投融资改革入选生态环境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 企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机比例稳步提升,占比超80%。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6.9%。为保障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深圳加快建设超充站和超充枪,现已率先实现两者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数量。在绿色建筑方面,深入开展建筑光伏一体化和“光储直柔”建筑试点,绿色建筑总面积达2.3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总面积超1.2亿平方米,规模居全国前列。 生态空间织补成网。自2022年宣布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后,深圳加快建设,现已正式设立并进入实体化运行。在高水平保护红树林的同时,深圳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和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公园数量从经济特区建立前的两个增至1320个,“鹏城万里”户外步道网络延伸超3600公里。 潮涌湾区,千帆竞渡。深圳的绿色发展正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十年督察,十年蜕变。如今的深圳,“深圳蓝”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茅洲河从“墨汁水”到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深圳用实践证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单选题。站在新起点,深圳正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实施为契机,高质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深入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自查自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品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深圳方案”,让绿色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