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不远处的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巍然矗立。桥上的石狮子在阳光下昂首凝视,桥栏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弹痕,见证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村村民郑增民手里捧着一个红木匣子,郑重地交给他的女儿郑然。匣子里是一沓沓泛黄的抗战历史笔记、锃亮的勋章以及一些学习材料。这是郑增民的父亲,郑福来老人留下的遗物。 “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说,爸爸讲不动了,将来卢沟桥这段历史你要讲下去,不仅你要讲,还要让你的女儿接着讲。”郑增民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嘱托,百感交集。 他的父亲,“时代楷模”荣誉获得者郑福来,曾被人们称为卢沟桥事变的“活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城,只有6岁的郑福来顶着锅盖跑出家门,看到一枚炮弹在自家北房西侧爆炸,逃难成为他童年的深刻记忆。 “父亲每次讲起这一段,眼圈都忍不住泛红。”郑增民说,少年时目睹山河破碎,这段记忆依旧深深烙印在父亲的脑海里。 1949年10月1日,18岁的郑福来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1952年郑福来出任卢沟桥镇的第一任镇长,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修复卢沟桥和宛平城。 施工时,有人提议填补城墙上的弹坑,郑福来当即拒绝。如今,宛平城墙上那些残留的弹坑,仍保持着1937年时触目惊心的原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崛起。 1951年初春,郑福来接待了美国友好人士、记者爱泼斯坦。在卢沟桥上,郑福来以见证人的身份为他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当时的抗战史。也就是从那时起,郑福来成为了这里的义务讲解员。 炮弹落在谁家院?乡亲们怎么出逃?29军战士怎么拼死抵抗?在过去的70多年里,卢沟桥上,总有郑福来的身影,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2024年4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领20位台湾青年学子参观卢沟桥,时年93岁的郑福来老人来到卢沟桥现场,激动万分,向马英九讲述当年抗战的血泪回忆。郑福来握着马英九的手说,“咱们祖国强大起来了”“回去告诉台湾同胞,回家来看看”。 七十余载,从青丝到白发,卢沟桥到宛平城的石板路,郑福来走过成千上万次,先后接待过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游客,讲述抗战史的场次达数万场。郑福来也成为了年龄最大、讲解时间最久的卢沟桥抗战史义务讲解员,他在用一生守护着这份抗战记忆和精神火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多活一天我就多讲一天,要是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谈及最初开始讲解抗战史时的经历,郑福来总是难掩激动。 “历史是中国人的魂,也是中国人的根,让我们的国人自立自强是父亲义务讲解的初衷。”郑增民说,最开始对父亲的做法也十分不解,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理解“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2024年7月,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卢沟桥的老人,与世长辞。有人担心,他这一走,卢沟桥的故事是不是要少了一些声音。 “我不仅接过了父亲的担子义务讲解,我女儿也被选入了宣讲团,我们要一直讲下去。”父亲去世后,郑增民继承遗志,和女儿郑然一起继续讲述卢沟桥的故事。 现在,郑然已经加入了丰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宛然以平”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并利用节假日研究爷爷留下的珍贵笔记。 在郑福来多年的带动和培养下,不仅是儿子和孙女,宛平地区也形成了一支由党员、居民、志愿者组成的义务讲解队。 如今卢沟桥所在地,晓月湖和宛平湖水清岸绿,宛如一面面镜子倒映出蓝天白云,呈现出一幅“天空之镜”的美景。郑家三代人用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家族对历史记忆最虔诚的守护。唯有勿忘国耻,代代传承,才能筑牢和平的钢铁长城,让先辈以热血守护的锦绣山河永享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