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区域,曾经的沙地荒丘如今已披上绿装,玉米田在风中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场跨越数年的绿色蝶变,既源于国家治沙政策的持续发力,更藏着牧原与农艺师们用科技破解沙困、用坚守浇灌希望的故事。
藏在猪粪尿里的治沙密码 让荒漠“喝”出肥力 2016年,当牧原的脚步踏入内蒙古沙地时,没人想到,养猪场里的猪粪尿会成为治沙的“金钥匙”。 在传统认知里,沙漠与良田仿佛隔着天堑——沙土贫瘠,有机质含量不足1%,氮磷钾含量更是非常的低。而牧原给出的答案是:将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猪粪尿,经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等多道工序,转化为可利用的液态肥。这种水肥富含作物所需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通过滴灌管网精准注入沙地,有效增加了沙土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像给沙漠“输液”般唤醒沉睡的土壤,让原本贫瘠的荒漠逐渐转变为绿色原野。
经过改良前的奈曼牧原3场沙地
经过改良后的奈曼牧原3场沙地 这套“变废为宝”的魔法,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场区周边的就业。截至2024年底,牧原累计荒漠治理面积已达9.1万亩,带动就业6100人;2024年,在当地助农减投增收4843万元,近五年累计助农增收1.13亿元。 田埂上的牧原农艺师 用专业架起信任的桥梁 范明月,是一名2020年加入牧原的农艺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他表示:“当初学习农业,就是希望能利用知识,让种地变得更科学、更简单;而给作物‘看病’,就像给人和动物看病一样,通过自己的所学所长,让庄稼更健康,产量更高。” 范明月仍清晰记得第一次跟蒙古族农户打交道、开展农技服务的经历。由于语言不通、习俗不同,沟通起来困难重重。但他凭借着一股韧劲,“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决心要让农户的地“肥”起来,腰包“鼓”起来。 为此,他找来懂蒙语的同事,向农户详细讲解牧原水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要让农户真的看到效果,他们才能相信”。他还邀请农户到示范田参观,通过实际对比水肥使用后农作物的变化,用耐心和专业打破了农户对沙地种植的固有认知,“牧原的水肥,真的把沙地喂饱了!” 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种田” 沙地长出新希望 范明月深知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于是他频繁深入现场、走进田地。 在奈曼,有位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户杨占宗,刚开始对新技术总是持怀疑态度。范明月找到他,说服他拿出4亩土地做实验,通过定期检测土壤变化、定量施肥、记录作物生长情况。不到一年时间,使用牧原水肥的玉米地长势明显好于其他地块,产量也大幅提高。曾经靠天吃饭的沙地一年亩产仅1000多斤,如今亩产达到了近2000斤。“省肥又增产,牧原水肥就是好!”如今再提起牧原水肥,当地农户总会竖起大拇指。
范明月与农户在玉米地查看玉米长势 在敖汉,农户张金学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使用牧原水肥还田的,他深深感受到了种养循环模式的好处,“现在我90亩玉米地全部用的牧原水肥,一点化肥都没用,每亩产量都在2000斤左右。”同时,浇地也变得更轻松,通过牧原铺设的支农管网,90多亩地一天就能浇个遍。“我们在树荫下乘凉,玩着手机聊着天,相当自由自在了。”张金学开心地说道。 为了更好地提高水肥的利用率,范明月及团队成员针对玉米等高杆作物,在翁牛特区域试验滴灌还田方案,结合当地土壤土质以及作物特性,这种还田方式不仅能提高还田效率和精准度,提升还田效果,还能更大限度地帮助农户节省化肥投入,并在牧原内蒙古全域场区周边推广,加速了沙地改良。 这样的变化,源于牧原在沙地改良中的“双轮驱动”:一方面,用水肥补充土壤养分,让贫瘠沙地“有劲儿”;另一方面,铺设支农管网实现精准灌溉,让水资源“用在刀刃上”,让万亩沙地变成了高产田,既守护了生态,又降低了农户成本。 向沙而行 为绿而战 一条可持续的治沙路 这片土地的蜕变,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国家持续推进沙化土地治理政策,为生态修复指明方向;而牧原用“养殖—水肥—沙地改良—作物增产”的闭环模式,让治沙从“输血”变成“造血”——既给农田增产,又唤醒了沙地生产力,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今,在内蒙古的沙地上,越来越多的故事正在续写:蒙古族农户跟着农艺师学测土配方,年轻人用手机远程操控灌溉系统,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种粮……范明月说:“每次看到农户丰收时的笑脸,就觉得学农的初心没白费。”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盎然,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内蒙古沙地的蜕变,是科技治沙的生动实践,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而这条向沙而行的路,还在延伸——为了让更多沙漠变绿洲,让更多乡村富起来,牧原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一步步走向更绿、更富、更美的明天。
生机勃勃的玉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