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工业污染的遗留、城市面源的侵扰、生态功能的退化,让浑河砂山断面水质饱受困扰,达标压力如山。但如今,这里碧波荡漾、鱼鸟翩跹,实现从“水质波动”到“持续达标”的华丽蜕变,成为东北地区河湖治理的标杆。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作为沈阳市核心区域,守护浑河水质的任务艰巨异常。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污染使底泥重金属长期影响水质;城市化进程中,老旧小区雨污混流、河道硬化等问题加剧了水体污染。面对重重困境,和平区打响了一场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构建“党建+河长制”责任体系,为治理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双总河长,“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层层压实责任,“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让执法更有力。党员先锋冲锋在前,“浑河卫士”党员突击队活跃在河道一线,清理垃圾、劝阻违规行为,成为守护浑河的亮丽风景线。同时,将河湖长制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以严格的考核机制倒逼责任落实。 推进“三源同治”,精准破解污染难题。针对工业源污染,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施“一企一策”改造,建成“环保用电监控系统”等措施,让偷排行为无所遁形;针对面源污染,利用智能视频监控点位和AI 识别技术,让违规倾倒行为无处可逃;针对生活源污染,和平区投资2.3亿元改造老旧管网,推行“排水户红黄牌”制度,从源头减少污水排放。 创新“数字河湖”,为监管装上“智慧大脑”。和平区借力智慧平台集成多种功能,通过接入物联网设备,实现断面水质、排口流量、岸线状况实时监测;“和平河湖”APP 让公众参与到河湖治理中来。跨部门协同执法与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提升了治理效率。 深化“全民共治”,凝聚社会力量。和平区选聘100名“民间河长”成为河湖治理的“眼睛”,组织开展“浑河生态文化节”“河小青”志愿活动等吸引超2万人次参与,创新“环保领跑者”制度激发企业环保热情,设立“生态补偿”机制让污染者担责、河道治理有保障。 如今,和平区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2021年—2024年,浑河砂山断面水质连续四年达到Ⅲ类标准,2024年国考断面水质排名辽宁省第三、沈阳市第一,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大幅下降。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鱼类种类从12种恢复至21种,鸟类种群数量增长30% 。河长制工作连续两年位列沈阳市第一,问题处置时效从平均5天缩短至24小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经济发展,“一河两岸”经济带崛起,沿岸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