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民生快报 乡村振兴 民生论坛 基层传真 民生与法 民生与教育 民生与健康 民生与环境

乡村振兴

旗下栏目:

决战脱贫 筑梦小康 ——红河镇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民生在线 作者:张静  发布时间:2020-12-31
摘要:民生在线(mszxian.cn) 张静 讯 :七月的红河,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片片特色林果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目之所及,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在阳光里绽开。在这里,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寒来
  民生在线(mszxian.cn) 张静 讯:七月的红河,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片片特色林果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目之所及,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在阳光里绽开。在这里,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从汶河水边,到白浪河畔,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的167名帮扶干部用脚步丈量脱贫之路,用汗水浸润幸福花开,把扶贫政策牢牢落实在了群众身上。截至目前,红河镇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9个扶贫项目全部健康运行。


聚焦精准施策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只有党员干部‘辛苦’多一些,群众‘幸福’才能真一些。”在红河镇党委书记王建书看来,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策。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之时,红河镇牢牢抓住“三个责任人”这个主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采取会议培训、现场提问、闭卷测试、电话随访等方式,全面提升帮扶责任人、党员干部工作水平和境界。创新“集中帮扶日”制度,固定每个月第一和第三个周六为“集中帮扶日”,帮扶责任人全部下沉到户,上午与贫困户沟通感情,了解内心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即时解决问题。下午各帮扶责任人交叉互访,互相检查,深入摸排,全面解决问题、补齐短板。红河镇组成5个督查小组,逐村逐户找短板、查弱项,实行首查负责,谁检查的问题,谁负责验收销号。对整改不到位的,综合运用《镇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社区、村积分制考核办法》等制度,顶格处理,严肃追责。全镇党员干部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硬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只有用更精准的“绣花功”,才能交出高质量的“脱贫账”。红河镇统筹落实教育、医疗、民政、社保等各项政策,分项梳理,列出明细,凡是群众享受的政策,实有的收入,项项有支撑,件件有证明。政策落实核心在“干”,红河镇瞅准群众“烦心事、揪心事”,累计办理低保转“五保”210人,残疾人无障碍改造199户,按需配备轮椅、助听器等292件,为58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发放“雨露计划”等助学金14.4万元。德福纸业等6家企业带动全镇461户增收61.76万元。为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这个难题,与县卫健局共同探索建立县医、镇医、村医“三师共管”机制,划片包靠,上门诊疗,变“被动求医”为“主动送医”。全镇签订送医协议653人,签订送药协议103人,办理慢性病308人,办理高血压、糖尿病“两病”279人,已完成慢性病患者送医2743人次、送药276人次,真正将政策落实的“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意”才是脱贫攻坚战的最终目标。红河镇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标准要求,不仅让贫困群众住的安心,更生活舒心、日子顺心。坚决落实危房改造政策,累计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现有住房全部达到B级以上。对自来水管网全面提升,逐一鉴定,实现安全饮水。统一为贫困群众住房墙面刮瓷、PVC吊顶、地面硬化,老旧门窗更换刷漆,免费旱厕改造,先后配备电视机、衣橱等生活用品6000余件,与贫困群众一起置办起“小康之家”。用心用情抓扶贫是红河镇一直坚守的初心,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结亲戚”,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对联,疫情期间送物资,与贫困户合影全家福,与贫困群众“一家人、一家亲”。同时,在提升脱贫质量上狠下功夫,探索推行“扶贫小分队、扶贫小菜园、扶贫小康道、扶贫小暖包、扶贫小药箱”的“五小工作法”,创新听证评议模式,对诉求过高的群众,通过听证、协商、评议的形式,做好群众工作,全面提升满意度。
 
  困有所帮、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们才能摆脱生活的窘迫,把日子过得踏实而惬意。

聚焦常态长效 打赢稳定脱贫持久战
 
  “在外漂泊了几年,终于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80后的新型职业农民王国忠,从小就生活在红河镇大庄皋村,前几年外出打工,极少回家。现如今,王国忠和妻子王芹芹回到了大庄皋村,种植了三个高温大棚,收入也稳定。“从去年的情况来看,9月份开始售卖头茬,一共摘了7茬,每斤售价10元,非常可观。”王芹芹边干活边介绍,“每天订单都很多,今年我专门雇了几个人来帮忙,实在忙不过来。”

  “那时候,家对我而言,是一种牵挂。”王芹芹坦言,当她越走越远的时候,家人的陪伴和那片广阔的土地,才是能托住心的地方。“回村重新当农民的日子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现在,我们的瓜果蔬菜远销上海、广东、湖南等地,特色种植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我们和全村父老乡亲一起走上致富道路。”如今,一个个能人回乡创业,以“先富带后富”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不断注入新的干劲、新的力量。

  而在环水岭田园综合体,原来几近荒芜的山坡变了样,绿油油的农作物更是成了村民实现脱贫的“宝贝”。“一地生四金”模式(村民土地出租给园区赚租金;村民到园区打工赚薪金;村民入股园区年终分红赚股金;开发旅游潜力发展农家游赚现金)在这里落地生根,使撂荒土地流转起来,赋闲劳力忙碌起来,农业特色种植发展得风生水起。

   “现在村里路是水泥路,安装了路灯,住着新房子,条件不比城里差。以前我和妻子种地加外出打工,年收入不到5000 元,日子紧紧巴巴。”在环水岭工作的蔡家河村群众宋中奎向记者说道,“现在每年获得流转土地租金6000 元,自己在环水岭打工,年收入4 万余元。我有了工作,定点上下班,终于看到了好日子。”扶贫,不止扶起了宋中奎的物质收入,更扶起了他的志气,扶起了他对美好生活勇敢追求的心。

   “发展脱贫产业,最重要的是要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现短期脱贫和长期增收的衔接。”红河镇党委副书记梁其坤说,在脱贫攻坚战中,贫困户在进行物质脱贫的过程中,也进行着精神上的脱贫,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喜人变化。“我们在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中,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以文化扶贫助推全面小康,牢牢抓住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这一关键环节,着力做好文化‘为民、惠民、乐民、育民、富民’等五篇文章,让广大群众挺起文化脊梁,从而增添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发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脱贫是攻坚战,稳脱贫则是持久战。红河镇着力研究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着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农业大片区开发理念,探索“党支部+合作社+项目+贫困户”办法,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以产业化联合体的方式,差异化、错位式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桃花源现代农业产业园、荣华环水岭田园综合体、花菇小镇等项目,将扶贫项目建在农业园区里,推动集体与群众“双增收”。建立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村党员干部、帮扶责任人职责,即时发现,即时纳入,即时帮扶,防止因病因灾因意外而致贫返贫,实现政策落实及时衔接。以扶志促脱贫,实行贫困户积分制激励管理办法,根据贫困户主动就业情况、卫生保持情况、发展产业情况等,分别赋分,划档奖励,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改变精神面貌,让贫困群众做到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稳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及民生的实事办好,把扶贫产业发展好,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下一步,红河镇将持续发扬“盯着干、快干、干好”的工作作风,砥砺前行,亮剑争锋,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脱贫攻坚满意答卷。
责任编辑:齐敏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