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深刻的哲学命题,更是生动的社会实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这种珍爱自然、守护自然的生态情怀,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令人动容。 今年6月的一天,领地覆盖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的野生大熊猫“喜悦”,造访了村民九香家的瓦房沟老屋。“喜悦”一边悠闲地挠着痒痒,一边顽皮地撞倒长条板凳,继而径直走到养蜂场,靠着蜂箱蹲坐下来。九香领悟其意:“赶紧开蜂箱,管它吃饱!”她割下蜜团,“喜悦”熟练地拿起大快朵颐。九香还提前在路上摆放竹笋,为“喜悦”的归途进行“导航”。随后,“喜悦”心满意足地沿着“笋路”离去。这自然从容的造访与告别,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和谐图景。 然而过去,一些地方常将进村的熊猫视为需要救助的对象,一边向相关部门汇报,一边轮流看守拦截,甚至将其捕获带去检查,虽是好意,但难免会对野生大熊猫造成不必要的惊吓。而这个例子中,村民九香把“喜悦”的到来视为人与自然的正常互动,未惊扰呵斥,更未寻求救护,反而待若“贵客”,叮嘱家人“尽它折腾,别计较”,并投其所好以蜜相待,以笋引路。这幅和谐情景,映射出村民们深厚的生态情怀,堪称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最为珍贵的资产。 更令人欣慰的是,类似温暖的故事正在全国多地涌现。近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瓜田,成为刺猬的“自助餐厅”。炎炎夏日,沙漠中觅食艰难的刺猬被甜美的西瓜吸引而来。瓜田主人深知沙漠生存不易,豁达地表示:“这块地本来就是在沙漠里开垦出来的,小动物吃就吃吧,反正在人家地盘上。”宁夏中卫一葡萄园主发现在高盐碱地种植葡萄后,当地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鸟类数量随之大增。园主坦然:“葡萄多了,麻雀吃一点没事。”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关川村,每逢冬日山寒食少,野猴群下山取食菜蔬,村民只围观不驱赶;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街头,5000多棵柿子树果实满满,人们只看不摘,一心要留给迁徙的鸟儿们当“过冬粮”…… 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既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创新实践。人类生存的根基在自然,日日受其恩泽,这决定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先关注、维系、保护和强化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关键在于厚植生态情怀并付诸积极实践。如此,人与自然间的一些冲突便能自然化解。 |